12月20日,蘇州工業園區召開科技招商工作務虛會,總結年度工作成效,分析當前發展形勢,謀劃明年工作思路,推動科技招商實現新突破。蘇州工業園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倪乾出席會議??平虅撔聟^、科創委、科招中心、科技公司、生物公司、納米公司、科教公司相關負責人參加會議。
今年以來,園區科技招商工作緊緊圍繞黨工委、管委會決策部署,聚焦開放創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建設目標,新引進科技項目超千個,同比增長6%,生物醫藥及大健康、納米技術應用及新材料、人工智能及數字、新能源及綠色四大新興產業占比83.4%,為園區經濟發展穩增長、新興產業提勢能和科技指標再攀高提供了強力支撐,注入了澎湃動力。
雙招雙引,全力發展增量
從投融資及營收來看,帶資落戶項目數同比增長4%。其中,千萬級融資企業近百家,占帶資落戶項目的66%。當年營收300萬元以上項目超百個,同比增長11%。
今年新引進科技項目整體呈現四大特點:聚焦“5510”榜單項目、聚焦規模型項目、聚焦資本關注型項目、聚焦熱點和前沿賽道項目。
?國內第一、全球第五大隱形眼鏡及護理液專業生產企業海昌眼鏡旗下海昌隱形眼鏡蘇州研發中心成功落地。
?仁寶集團人工智能服務器項目正式簽約落地園區。
?成功引進亞微米超細球形氧化鋁/硅粉項目,突破了國外對我國同系列產品的“卡脖子”難題。
?全球工業元宇宙個人計算平臺領跑企業投前估值7億元。
?基于雙臂BiTE裝甲的雙CAR-T細胞療法SNC109被FDA授予“孤兒藥資格認定”,用于治療惡性膠質瘤。
?大模型領域企業提供多種應用程序類型和模板,方便客戶輕松構建和運營生成式AI原生應用。
?機器人領域企業提供一站式智能水空間清潔解決方案,已布局水下底盤、運動控制、導航、清潔技術等50余件專利。
?納米新材料領域企業開發的金剛石基氮化鎵晶圓成功打破國外壟斷。
培優育強,著力做優存量
?開工開業方面:近百個項目舉辦開工開業典禮,投資總額超230億元??偼顿Y約19億元半導體項目奠基;達產后預計實現產值超20億元新能源企業總部研發中心開工;建成后具備年產約35000片半導體掩膜版生產能力的半導體項目“拿地即開工”……
?資質評定方面:5家企業入選“2023中國獨角獸”,數量全市第一;59家企業上榜中國潛在獨角獸名單,同比增長20%,占全市55%、全省33%,列全省第一。6家企業入選胡潤研究院《2024全球獨角獸榜》,占全市50%;10家獨角獸企業、90家潛在獨角獸企業、141家瞪羚企業分別入選2024江蘇省獨角獸企業和瞪羚企業評估,均列全省第一。
?企業上市方面:天聚地合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為2024年園區港股第一股;賽分科技為2024年首家A股過會的生物醫藥企業,并于8月正式獲得證監會注冊批文;勝科納米首發過會,有望成為第一家科創板上市的專業半導體第三方實驗室;華太電子、芯三代半導體、高泰電子等企業位于上市隊列中。
今年以來,一批落地企業獲評各級榮譽:
?里特曼生態環境牽頭人Bruce E.Rittmann榮獲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技合作獎”。
?同心醫療榮獲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納微科技江必旺、華興源創陳文源等3位園區人才入選第七屆“蘇州杰出人才獎”獲獎名單,占全市三分之一。
?工研拓芯、共模半導體等5個項目獲評姑蘇重大創新團隊。
?星邏智能Lantern光伏機器人榮獲世界無人機大會國際無人系統設計獎和國際無人系統創新產品獎。
?知行汽車在2024高工榜單ADAS出海解決方案中國本土供應商競爭力排名中位列第一。
會上,科招中心、科技公司、生物公司、納米公司、科教公司圍繞下一步科技招商工作思路和建議作了匯報交流。
會議指出,當前,外部環境復雜多變的形勢給科技招商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招商引資規范、園區發展新目標新使命給科技招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園區開發建設30周年、商務部發文支持園區深化開放創新綜合試驗等給科技招商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
會議要求,科技招商條線要認真貫徹落實園區黨工委、管委會的決策部署,進一步提高認識、強化擔當,把握好數量與質量、招引與落地、招大引強與培優育強、著眼當前與布局長遠的關系,搶抓機遇、乘勢而上,精準發力、真抓實干,為園區積聚更多創新發展源頭活水,為加快建設開放創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筑牢項目根基。
?要聚焦園區“623”產業體系,明確重點招商方向,精心編排攻堅計劃,盯牢行業領軍、頭部企業以及技術領先、具備快速產業化能力的優質項目,著力引進一批具備綜合產出貢獻和快速產業化能力的項目,進一步提升科創項目貢獻度。
?要主動創新招商方式,拓展招商渠道,織密招商網絡,強化海外創新中心作用,進一步集聚更多國際一流人才團隊和項目。
?要搶抓首個全國高校生物醫藥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建設機遇,持續優化科技成果轉化與創新資源體系整體效能,進一步提升共建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轉化與產出貢獻。
?要用足用好園區綜合環境和創新創業生態優勢,加快配齊配足配好各類創新資源要素,強化聯動協同,用心服務企業,進一步推動項目早簽約、早落地、早開工、早投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