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州工業園區,一臺名為“iGrapher3000”的大型設備正以微納米級精度“雕刻”光電子材料表面。這臺全球首款110吋幅面紫外3D直寫光刻設備的誕生,為新穎光電子材料與功能器件的研究和產業創新,開辟了新通道。
而它的創造者——蘇州蘇大維格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正以“不做跟隨者,只做原創者”的姿態,書寫著一家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新傳奇。
從“卡脖子”到“殺手锏”
打破技術封鎖的突圍戰
走進蘇大維格展廳,一臺白色設備格外引人注目。這臺紫外三維直寫光刻機,被研發團隊稱為“微納世界的打印機”,它是制造模板的“創作工具”,能在1平方米基板上“雕刻”出比發絲細千倍的微納結構。
“這就是我們‘打印’出來的產品,在不同的角度能看到不同的光影結構,達到裸眼‘3D’的效果。”蘇州蘇大維格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科技部副部長陶志勇指著一款蝴蝶圖案的產品說道,“它運用了蘇大維格的專利技術——“光場成像”,讓蝴蝶紋樣呈現虛實融合的3D成像效果,材料綠色低碳環保。”
“過去這類設備完全依賴進口,不僅價格高昂,還面臨技術封鎖。”陶志勇指著設備介紹,多年來,團隊突破高精度數據分層處理和高速掃描聚焦技術,成功研制出多款大型直寫光刻設備,助力實現光電子領域關鍵器件國產化。這種“裝備自主化”的執著,源于蘇州蘇大維格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林森早年的深刻體驗。
1996年,他在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訪學時,目睹了“科研-轉化-產業”的高效鏈條。“我們與國外的差距不僅在技術,更在創新生態。”回國后,他帶領團隊建立起“理論設計-裝備研發-產品制造”的全鏈條體系,先后攻克面向柔性光電子的微納制造關鍵技術與應用、卷對卷微納壓印關鍵技術及應用、高品質模壓全息制版系統與生產技術等“卡脖子”技術,三次斬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陳老師對產業發展趨勢和新技術發展方向嗅覺靈敏,帶領團隊始終保持積極進取的態度,我們都一直在向他學習。”陶志勇說,“他熱衷于探索國家重大需求,產業需求和學術研究,即便春節期間也不停歇,撰寫并分享多篇學術和科技文章,創新能力令人欽佩。
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光之舞”
產學研融合的“蘇州樣本”
高校探索基礎研究與原始創新,企業將智慧的種子培育成產業化成果形成規模應用,而政府則著力構建完善的產業生態體系,推動創新成果長成參天大樹,培育一片片茂密森林。
2022年11月,在蘇州市政府的搭橋下,蘇大維格牽頭聯合12家單位,組建了“蘇州市新型顯示上游器件與關鍵技術創新聯合體”,并承擔了重大成果轉化項目 。
為實現產學研融合,蘇大維格與南京大學、蘇州大學等單位聯合共建的“維格研究院”,面向新型顯示領域關鍵技術與裝備,構建以人才為主體、平臺為基礎、市場為導向的技術創新體系,實現前沿技術產業化,讓成果進書架、上貨架。
這種深度融合的效應在“雙碳”戰略后尤為凸顯。蘇大維格的超薄高亮導光器件,因采用“非對稱微結構”解決方案,實現零污染生產,為筆記本電腦背光板光效提升10%以上。按功耗100W/H計算,平均每天開機6小時,全年節省600億度電,相當于節省一座中型發電廠的發電量。蘇大維格的超低阻抗透明柔性導電膜顛覆傳統工藝,實現“0”排放,在政策推動下迎來爆發式增長,為智慧終端、miniLED、TV產業提供大尺寸高性能觸控材料。這類“綠色科技”產品,正是高質量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
在園區這片創新創業的熱土上,政策支持、生態培育、市場化機制的三重賦能,正助力更多科技企業破繭成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