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州獨墅湖科教創新區,越來越多高校勇闖“科研無人區”、融入城市發展“大動脈”,成為產業升級的“強引擎”——
微型核電池因持久穩定的電力供應特性,在極端環境和長期運行場景下具有獨特優勢。擁有長半衰期和高衰變能的錒系核素,是這類電池的理想燃料。但長期以來,傳統微型核電池設計中嚴重的自吸收,阻礙了錒系核素衰變能高效轉換。
日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2024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蘇州大學放射醫學與防護學院、放射醫學與輻射防護國家重點實驗室王殳凹教授、王亞星教授的研究成果“高能量轉化效率錒系輻射光伏微核電池的創制”榜上有名。這一成果提出的錒系微型核電池架構,將此類電池能量轉換效率推向了最高。
高校與城市,如同生命的雙螺旋DNA,一條鏈纏繞著學術探索的基因,一條鏈鐫刻著產業創新的密碼。它們相互纏繞、彼此依存,在螺旋上升中解碼未來,孕育出區域發展的無限可能。在“名校走廊”蘇州獨墅湖科教創新區,隨著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的謀劃,越來越多高校以自由探索的銳氣與有組織科研的定力,勇闖“科研無人區”、融入城市發展“大動脈”,成為產業升級的“強引擎”,以高等院校與城市的協同創新,拓寬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的生態邊界。
溯源施策
提速“從0到1”原始創新突破
高校,作為科技成果天然的“富礦”,在源頭創新方面宛如蓬勃生長的森林;獨墅湖畔,世界名校鱗次櫛比,合力演奏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的協奏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蘇州高等研究院牽頭,聯合蘇州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申報的仿生界面材料科學全國重點實驗室獲批;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蘇州高等研究院與蘇州海賽人工智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多模態數字孿生技術江蘇省重點實驗室已立項;西交利物浦大學牽頭建設細胞治療納米制劑江蘇省高校重點實驗室……去年以來,一系列有組織的科研項目如同精密運轉的齒輪,咬合著前沿技術的鏈條,將攻堅的“鉆頭”深深扎入科學未知的巖層,抬升著這片熱土作為創新策源地的“海拔高度”。
創新策源,“源”的活力、潛力,生成于“策”的推動、引導。去年6月,《園區推進高等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示范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6)》發布。科教創新區作為園區高校的集聚地,將《計劃》作為行動指南,通過加強政策保障,鼓勵高??蒲袌F隊爭當科學規律第一發現者,技術發明第一創造者,創新產業第一開拓者和創新理念第一實踐者。其中,特色指標,就是科教創新區溯源施策的精準標尺。
“特色指標包括技術合同備案金額、引進孵化科技項目數、申請發明專利數、高層次人才申請數、縱向項目獲批數及研發費用投入等6項指標?!笨平虅撔聟^高校合作發展局局長嚴海清說。2024年,科教創新區首次將特色指標納入高??冃Э荚u體系,并創新推出“一校一戶管”專人對接機制。在特色指標的強力催化下,轄區2024年度高校累計完成技術合同登記金額較上一年度增長116%;向上縱向申請項目獲批數約500項、獲批經費超3億元,同比增長52%;發明專利申請數約300項,研發費用投入約4億元,引進或孵化科技型企業數近百家,較2023年度均有了大幅提升。
“今年,我們逐校溝通,細化高校特色指標考核維度,進一步強化指標引領,新增技術合同交易額、繳納社保孵化企業、專利轉化、國家級人才獲批數等指標類別?!眹篮G逭f,這些指標將成為“指揮棒”,全面提速“從0到1”原始創新。
沃土培根
“無憂”生態貫通轉移轉化鏈條
“沿途下蛋、就地轉化”,短短八個字,凝聚著縮短原始創新到產業轉化的時間周期以及打通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的全過程。“沿途”意味著一個持續性的過程,需要一條貫通的鏈條。當前,聚焦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科教創新區與高校、企業、科研院所和專業服務機構結成聯盟,以推進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生物醫藥分中心等平臺建設為契機,全力打造“無憂”創新生態,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創新種子行不行,需要從源頭上驗證其產品力。對此,科教創新區在去年新設立“慧湖小領軍”項目,直面創新“最初一公里”,為“小領軍”項目打造概念驗證中心。“概念驗證相當于有專人提前帶項目走一遍轉化路徑,實驗室成果究竟能不能往前走、有沒有商業價值、創始人能否適應創業節奏,這些全要試一遍。”蘇州獨墅湖創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孫娟說。在科教創新區的推動下,牛津大學高等研究院(蘇州)、園區蒙納士科學技術研究院、新加坡國立大學蘇州研究院紛紛建設蘇州市概念驗證中心,在產業化的具體實踐中驗證概念、源頭糾偏。
“‘慧湖小領軍’是園區科技領軍人才項目的輕量化版本,它不僅是對‘創新第一公里’的驗證,結合科教創新區多年如一日的產業培育經驗,也在幫我們形成科技成果轉化的完整鏈條。”據孫娟介紹,科教創新區擁有完整的培養體系:依托獨墅湖青年創新創業港服務團隊,不光能滿足最初的完善項目架構、搭建初創企業等需求;當產品有了雛形,還可以鏈接資源做“小試”;技術團隊想要繼續迭代技術,還能幫助申請相應補貼,后續考評技術資金使用質效;想融資,就牽線搭橋幫忙找投資人……如此一來,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層層銜接、深度融合,直至更多的技術“盆景”成長為確定性的企業。
手握產業和高校兩端優勢,科教創新區正在鼓勵這兩方一起“試一試”。去年以來,中國人民大學蘇州校區與科大訊飛、思必馳等企業達成合作,建設智慧治理產教融合創新體;西交利物浦大學與納維科技開展高性能氮化鎵功率集成智能芯片開發與產業化研究;上海交通大學蘇州人工智能研究院與蘇州未來產業研究院等共建計算機、微納及電子專業專碩聯培基地。隨著產教兩端的“合攏”,一個產學研深度融合、創新要素加速集聚的“創新磁場”正在加速形成。
搶跑未來
以產業邏輯定制化培養人才
為產業辦教育,以人才興產業——這是科教創新區的初心使命。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融合發展的演進中,人才是貫穿其中的核心紐帶與關鍵變量,也是搶跑未來的戰略資源。面對園區“建設開放創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重任,作為核心主戰場的科教創新區全力引導高校構建以市場和社會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新模式,促進培養體系從學科邏輯向產業邏輯轉變,培養方式從標準化培養向定制化培養轉變。
“高校人才培養的最大挑戰是供需錯位的結構性矛盾。這兩年,在校地融合的探索中,我們主要從加快構建覆蓋服務全產業鏈發展的高水平學科專業體系、推動就業服務與發展需要同步、發揮高校人才承載平臺作用三個維度,探索強化人才供需與本地產業適配性,希望加快實現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地方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碧K州獨墅湖科教創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說。
構想化為行動,科教創新區交出了一份答卷:去年,轄區高校新增產業重點專業14個,其中西交利物浦大學新增生物信息學、應用數學2個研究生專業。中國人民大學蘇州校區智慧治理學院成立,2024年首批入學的碩士和博士達100人。圍繞蘇州產業結構調整、市場實際需求,科教創新區聯動高校院所、產業載體打造“慧”就業服務品牌,并組織高校學子前往人工智能、納米技術應用等產業領域面對面交流。借助“家門口”就業服務站,還為前來求職的高校學子進行“就業問診”和政策宣傳。目前,轄區高校畢業生在園區本地就業率大幅上升。
“以推動實施院校新一輪政策為導向,我們將做好現有存量高校功能布局和優化提升。同時,圍繞園區‘623’產業體系,加強一流學科建設,下一步計劃建設有本地特色的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培養大批與產業發展方向相匹配的卓越工程師?!痹撠撠熑吮硎?,面向未來,科教創新區將為青年人才提供“保姆式”服務,為高校建立“臺階式”扶持路徑,推動校地融合從雙邊合作邁向全域融合,加速名城名校名企協同邁向“世界一流”。
蘇報駐園區首席記者 董捷
《蘇州日報》2025年05月05日A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