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公共停車秩序是城市管理精細化的重要實踐路徑,也是構建"出行友好型"城市生態系統的關鍵支撐。良好的公共停車秩序不僅能顯著提升市民的出行便捷度,更能實現道路資源時空配置的精準化,科學提高城市運行效率,智慧緩解交通擁堵,助力城市形象整體提升。
錨定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目標,園區城管部門聚焦非機動車規范停放的治理難點,堅持民生先行、管理賦能、執法保障,持續深入提升非機動車輛停放秩序治理水平。在應對挑戰和解決問題的具體實踐中,總結發現了一些共性問題和亟待加強的方面:
一是基礎設施需進一步完善。部分區域非機動車停車泊位不足,規劃存在滯后,導致市民停車難與停車亂并存,特別是在軌交站點、商圈、學校等人流密集區域,停車供需矛盾尤為突出。二是協同管理需進一步加強。非機動車管理涉及政府部門和共享單車運營企業,運維不及時、管理責任落實不到位等問題時有發生,影響整體停車秩序的提升。三是停放行為需進一步規范。部分市民仍存在隨意停放、侵占盲道等行為,影響公共出行秩序和安全。加強宣傳教育,引導市民規范停車,推動社會共治,是當前治理的關鍵。
為進一步優化公共停車秩序,園區城管部門立足轄區實際,綜合施策,持續推進非機動車停車秩序綜合治理,推動公共停車秩序從“治理整頓”向“精細管理”轉變,助力園區城市品質提升。
強化宣傳,培育文明停車新風尚
各街道以“宣傳先行”為抓手,多渠道普及規范停車理念,提升市民文明出行意識。斜塘街道踐行“721工作法”,抓牢“70%的問題用服務手段解決”這條主線,在醫院、學校等重點區域設置循環廣播提示,柔性執法與教育勸離相結合。唯亭街道利用微信公眾號、志愿服務及溫馨提示牌,傳播“入位、同向、整齊”停放標準。金雞湖街道在軌交站出入口增設53處非機動車停車指示牌,明確停放區域,進一步強化車主責任意識。綜合執法人員深入社區、物業開展入戶宣傳,形成“全民支持、人人參與”的治理氛圍,有效減少違停行為。
增位擴容,緩解停車位緊張難題
聚焦停車供需矛盾,各街道以“疏堵結合”為原則,科學增劃停車位,優化空間資源配置。婁葑街道聯合共享單車企業設置800余處專用停車位,圍繞雙湖廣場打造“文明示范點”,明確車輛“定點入框、朝向一致”等七項標準。斜塘街道在軌交出入口等重點區域“應劃盡劃”,1月份至今,累計規范非機動車違停500余輛。今年以來,勝浦街道新增非機動車泊位1662米,并對標線模糊區域補漆增劃,確保“有位可停”。金雞湖街道結合新建軌交站點,系統性規劃非機動車停放區域,實現停車設施與城市發展同步升級。通過精準增位與動態調整,停車資源利用率顯著提升。
社會共治,織密協同治理網絡
各街道用好“政府主導、企業協同、公眾參與”的共治模式,深入凝聚管理合力。婁葑街道與共享單車企業建立快速響應機制(5分鐘受理、30分鐘處置、60分鐘反饋),劃分11個網格實施精準管理,引入商戶共管協議,降低重點區域違停率。斜塘街道聯合醫院、學校等主體,落實“門前三包”責任制。唯亭街道聯合共享單車企業組建巡查小組,“人防+技防”優化車輛調度。勝浦街道強化共享單車企業責任,要求及時清理故障車輛,保障停放秩序。通過數字城管平臺實現“巡查-派單-處置-反饋”閉環管理,推動問題高效解決。社會力量的深度參與,為停車秩序長效治理注入持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