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30年,蘇州工業園區借鑒新加坡經驗創新發展舉世矚目。面向未來,中新合作又將展開怎樣的新畫卷?11月14日下午,蘇州工業園區人大工委組織部分在園區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開展專題調研,了解中新合作情況,為持續深化中新合作,助推開放創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建設貢獻人大智慧和力量。園區人大工委主任張永清,副主任孫燕燕、劉廣立參加調研。
屋頂、幕墻采用隔熱涂料可節省22%的碳排放,高效照明光源和空調分級可節省28%的碳排放,智慧化管理平臺實現對設備的自動控制可節省10%的碳排放,“光、儲、充、放”一體化的再生能源則承擔剩余40%的碳排放。走進中新綠色數碼港,載體的凈零碳示范特色讓園區人大工委一行眼前一亮。作為中新雙方在綠色低碳領域的重要合作項目,中新綠色數碼港將依托雙方優勢,推動產業低碳化發展、能源綠色化轉型、設施集聚化共享、資源循環化利用、園區智慧化運維,加快導入ESG產業等軟件內容,打造代表中新兩國綠色低碳合作高標準、前瞻性的示范項目。
位于桑田科學島核心地帶的中新生命科學園,則重點聚焦新平臺技術藥物,醫療器械、生命科學儀器和生物醫用材料,數字化醫療科技等領域的研發與孵化,立足中國,匯聚創新賦能平臺、研究機構、制藥和醫療技術企業、醫療服務機構、投資機構等核心資源,構建全球化的生命科學產業生態,為培育前沿創新提供沃土。
園區人大工委聽取了生命科學園合作前景、合作創新、開發規劃、核心競爭力等情況介紹對生命科學園深化中新合作、合力共筑生命科學未來的務實之舉給予充分肯定。
作為中新兩國政府間的首個旗艦型合作項目,蘇州工業園區30年來以中新合作引領開放創新,勇擔國家使命,積極推動自身發展,在規劃建設、營商環境、投資貿易、科技創新、綠色發展、公共服務、社會治理、人文交流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當前,中新關系已提升為全方位高質量的前瞻性伙伴關系,面向未來,園區將用足用好中新合作平臺,抓住中新自貿協定升級機遇,持續擴大雙向開放,提升“國際化走廊”承載力,共同探索中新合作新路徑,聯手打造更多標識性、代表性項目,持續擦亮中新合作金字招牌。
座談交流中,園區借鑒梳理了園區30年發展成果,分享了中新合作的新動態、新趨勢。與會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紛紛表示,園區30年借鑒創新,形成了對外開放的特色品牌,成為開發區發展的典范和探路創新的標桿,通過此次調研更加了解了中新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同時大家圍繞合作項目孵化轉化、中新合作持續深化等主題,還提出了“加強中新合作創品牌”“深化交流互動促進精細化管理”等意見建議。
張永清對中新合作30年來園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績給予充分肯定,希望以30周年為新起點,不斷拓展中新合作新領域、豐富中新合作新內涵,爭取更多先行先試,全面對照“五個一流”目標要求,奮發努力再創佳績。聚焦進一步深化中新合作,他建議,要緊抓中新合作、自貿區建設等政策疊加優勢和發展機遇,分析新趨勢、新需求,爭取更多先行先試政策在園區落地見效;要加強自身改革創新、積極爭取政策突破、學習借鑒先進經驗,著力推動投資貿易便利化再上新水平,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要營造國際一流開放創新生態,打造一流創新高地、開放平臺,積極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以新加坡為支點對接全球高端創新資源,構建全球化合作網絡,在各領域開放合作、創新發展中取得更大成效;要不斷學習借鑒,吸納世界發達地區城市建管、公共服務、社會治理領域的好辦法、好經驗,打造一流城市品質、一流治理體系,提升園區百姓的幸福感和滿意度,進一步做好標桿引領。